文保狀況持續向好,文物安全責任夯實
近年來,全市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,全市縣級以上文保單位數量達157處,組織實施文物保護項目55個,其中國保項目28處,省保項目11處,各級累計投入資金約9億元。全市縣級以上文保單位全部完成“四有”工作安全責任公示,建立了市、縣、鄉鎮、村四級管理體系,落實政府主體責任、文物部門監管責任、使用人直接責任的三級責任工作制。完成市級以上文保單位本體及“兩線范圍”矢量數據測繪,實現了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“一張圖”管理。
文保法規更加完善,考古工作呈新突破
我市印發實施《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、《滁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》、《鳳陽縣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保護管理條例》,積極組織《滁州市古城保護管理條例》立法調研。全省第一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——明中都考古遺址公園在鳳陽縣率先掛牌。今年以來,完成滁州市第四自來水廠擴建項目、滁淮高速連接線規劃選址等29處工程項目規劃選址范圍文物調查工作;對天長六里墩、滁州西澗印象小區等項目建設工地實施古墓搶救性發掘,出土文物300余件套;完成定遠縣倉鎮古墓考古調查勘探工作;完成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文物資源評估。明中都皇故城成功獲評“2021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”,為2009年以來全省唯一入選項目。
革命文保傳承創新,文博展陳惠民共享
我市完成國保單位半塔保衛戰舊址維修工程、天長市抗大八分校紀念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、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維修項目、定遠藕塘烈士陵園提升工程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項目6處,持續推進小崗村舊址維修保護、安防、消防項目建設。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資源,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,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,推動革命傳統教育進學校、進社區、進基層,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,弘揚革命精神,賡續紅色血脈。
文博場館免費開放工作有序進行,全市已注冊登記博物館(紀念館)13家,實現了每30萬人就有一處博物館的目標。其中,10家被列為科普教育基地,11家入選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不斷推進博物館智能化建設,充分運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,大力建設博物館“云展覽”,利用春節、元宵、中秋等傳統文化節日,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,寓教于樂,讓更多群眾參與并享受“文化大餐”。
文物利用亮點紛呈,安全防線更加牢固
積極探索“文物+旅游”新模式,抗大八分校舊址、半塔保衛戰舊址等革命文物舊址,以及吳敬梓故居、吳棠故居、章益故居等名人故居,已開辟建設為文博場館和文化旅游場館,并納入“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”旅游線路。出版發行《滁州市文物志》,籌劃制作“滁州文物有話說”系列動漫宣傳視頻,以“動畫+三維建模+實拍畫面”的形式,讓文物動起來,展示滁州文物精華。
建立文物、公安、消防、文化執法等部門聯合機制,逐級簽訂責任書,壓實政府主體責任、文物部門監管責任和使用人直接責任。嚴厲打擊盜掘古墓葬和破壞古遺址、古建筑等違法犯罪行為,加強打擊文物犯罪宣傳教育,堅持行政執法與宣傳教育相結合,充分利用“農村安全小喇叭工程”,加大對文物保護宣傳的力度,將宣傳輻射到鄉村和偏遠地區,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攻勢,較好地起到了震懾、預防作用,營造了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。